美國出兵利比亞不為石油為北約
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強調,利比亞行動的控制權將在3月30日全部移交給北約。這一決定是27日在北約理事會大使級會議上作出的。那么問題來了:是什么促使白宮如此急切地將利比亞行動的指揮權交給北約呢?(在科索沃和阿富汗戰(zhàn)爭中,美國軍事專家曾對北約的效率提出質疑。)
專家們傾向于用能源意圖來解釋美國對卡扎菲采取行動的倡議。事實上,利比亞擁有約1.3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和360多億桶石油的探明儲量。(相比 之下,科威特天然氣和石油的已探明儲量分別是1.55萬億立方米和近1020億桶。)不過,不能把利比亞戰(zhàn)爭的原因歸結為能源陰謀。即便北約戰(zhàn)勝,也并不 意味著西方公司可以自動獲得利比亞的油氣資源。如果利比亞局勢按照伊拉克的劇本發(fā)展下去,戰(zhàn)后重建基礎設施的花費以及它在持久戰(zhàn)的條件下是否可行都是未知 數。
其實,這其中暗藏玄機。在過去兩年里,歐盟國家從北約獲得自主權的趨勢不斷增強。早在上世紀80年代,巴黎和羅馬就曾討論在地中海建立歐洲共同 體的“特殊責任區(qū)”。1995年的巴塞羅那會議開啟了歐盟與地中海以東和以南國家的合作進程。1997年,法國和意大利建議北約設立由歐盟機構指揮的“地 中海司令部”。當時,英國和葡萄牙否決了這項提案。但2008年,地中海聯(lián)盟在法國的發(fā)起下成立。43個國家加入了這個新組織,其中包括瑞典、荷蘭等遠離 地中海地區(qū)的歐盟國家。歐盟借此發(fā)出了自己建立安全區(qū)(獨立于美國)的申請。
歐盟的地中海倡議引起了華盛頓的警惕。白宮官方既不反對“巴塞羅那進程”,也不反對建立地中海聯(lián)盟。但美國專家卻在歐盟的這些舉動中看到了令人擔憂的趨勢:北約的跨大西洋基礎正在受到侵蝕。而利比亞戰(zhàn)爭則為美國提供了阻止這一不利進程的機會。
首先,對利比亞實施軍事打擊的領導權屬于美國人。歐盟國家沒有獨立實施軍事行動的手段。
其次,利比亞戰(zhàn)爭鞏固了法國重返北約軍事組織的進程。兩年前,分析家們還在爭論法國的潛力會不會強化歐盟國家在北約框架內的自主化趨勢。如今,巴黎卻成了美國的優(yōu)先盟友。
第三,美國和加拿大參與利比亞戰(zhàn)爭使北約在危機應對方面恢復了主動權。在第二次海灣戰(zhàn)爭后,西歐國家提出必須擴大歐盟軍事機構的權力。利比亞戰(zhàn) 爭卻證明,歐盟國家暫時無法在沒有北約的情況下獨立解決危局。利比亞行動的指揮權移交給北約證明:“全歐安全和防御倡議”目前仍是紙上談兵。
第四,利比亞戰(zhàn)爭可能改變能源實力對比。2004年之后,意大利公司在利比亞能源市場占據了重要地位。羅馬提議修建從北非到南歐的天然氣管道。美國和英國企業(yè)在利比亞能源領域的分量較輕。利比亞可能發(fā)生的政權更替將使美英公司有機會翻身。
2010年秋,在美國外交官爭取下通過的北約新戰(zhàn)略構想提出了加強跨大西洋團結的戰(zhàn)略。利比亞戰(zhàn)爭成為實施這一戰(zhàn)略的良好先例。上世紀90年代 中期,克林頓政府成功地利用波黑戰(zhàn)爭維護了美國在歐洲的軍事政治存在,如今的奧巴馬政府能否通過利比亞沖突復制前任的成功呢? (作者:俄羅斯科學院國際安全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阿列克謝·費年科)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fā)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chuàng)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fā)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lián)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lián)系,本站將盡可能協(xié)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