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出國旅游、留學和工作的中國人日益的增多,國外的服務業(yè)越來越意識到提供中文服務的必要性。然而,很多時候,外國人卻由于翻譯錯誤鬧了大笑話。近日,一些旅歐的中國人在網(wǎng)上“曬”出他們在歐洲街頭隨手拍到的翻譯錯誤。
某家餐館在菜單上很貼心地附上中文說明,但司空見慣的“前菜+主菜”被翻譯為“啟動+主要課程”。另一家餐館在門外貼了5個漢字招攬中國顧客,原意是想說本店“有中文菜單”,實際上貼出的卻是“菜單在中國”。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一家法國超市把“foie gras”(肥鵝肝)翻譯成中文“脂肪肝”。
此類笑話還有:一家理發(fā)店將“剪發(fā)”譯為“鑿毛”。一家貨幣兌換處把“手續(xù)費”譯為“委員會”。一家公廁將“WC gratuit”(免費公廁)譯為“免費碳化鎢”(在化學行業(yè)中WC是碳化鎢的縮寫)。還有一些錯誤則純粹是粗心造成的,比如,在巴黎市中心的一塊大展示牌上,寫著法文“bienvenue”(歡迎)的各種語言版本,唯獨中文版本寫成了“再見”。
小編曾在一家酒莊看到這樣的中文標識——“倒出葡萄酒,你就沒有好下場桶中”,原來酒莊是想表達“請把未喝完的紅酒倒入小桶里”。還有一次,給一位準備赴華經(jīng)商的外國朋友解釋了一些中外文化的差別。對方為了表示感謝,掏出手機搜了半天最后蹦出一句:“您是一根棒老師?!边@些一看就是用翻譯器造出來的語句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在出國游玩的過程中深切感受到,外國人依賴翻譯器“創(chuàng)造中文”,除了因為掌握中文的翻譯人才少以外,也與一些中國人的外語能力不足有關。 小編在與一位在高檔酒店工作的法國小伙聊天時,他講到不少中國游客不僅不會說一個法語單詞,說英語也很困難,因此跟他們交流非常費勁。所以,有條件的商家可以雇用會講中文的售貨員,那些小本經(jīng)營的商家就只好借助翻譯器了。